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站在这里真的很感慨。八年前,2014年3月下旬第十届史学论坛的开幕式上,我坐在台下,听刘浦江老师在上面致辞。那是他最后一次学术讲演,穿着那件标志性的蓝色西装,也是那一次,他提出了“入于汉学,出于宋学”的治学主张,几乎可以看作他毕生学术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当下的场景,很难不让我想起那一幕,想起这八个字。只是时过境迁,八年后再谈到这八个字,似乎又多了些不一样的感受。
刘老师当年讲“入汉出宋”,其实是针对一种比较具体的学术生态所发:专擅考据的学者与以思想、义理见长的学者,学术路径判然两分,常常互相看不上眼。刘老师将这种生态称作现代版的“汉宋之争”,并提出正确的态度应是取其长、弃其短,追求互补,而非矜己之长攻人之短;由此归纳出个人理想的学术路径,应该是从实证、考据入手,得到切实的史学训练,但如果想做一流的学问,还要同时具备长时段的研究视野、全局性的问题意识以及深层次的学术关怀,也就是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记得我上研究生的时候,师长们所强调的主要还是怎么“入”的问题:能不能做扎扎实实的考证,能不能发现并解决有价值的真问题,成为检验史学是否入门的标准,由此自然会劝退或者说筛掉一大拨人。如今轮到自己来指导学生,我发现对于现在的同学们而言,相比于怎么“入”,怎么“出”或许是个更大的问题。以前的学生很多属于“野蛮生长”,竞争压力没那么大,书看得很杂,选择的面也相对多样化,最终从事的研究方向常常是一次又一次“见异思迁”的结果,因而需要用严格的准入加以筛汰和规范;不过这种野路子有一个好处是,在抱定一颗树之前看到过森林,也就不会认为这一颗是天经地义的选择,常常需要想一想在此之外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今天不大容易见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同学们往往在硕士入学甚至本科入学后不久就划定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早早地专注于相对窄小的领域里,一头扎进去,以为很快就能了解学术前沿,很快就能做出“成果”,很快就能传递焦虑。这样“卷”的短期效果或许立竿见影,但从长远看,其实是很不上算的,到头来很可能是除了自己的学位论文之外,其他一无所获。历史学发展到今天,全然未经开垦的重要领域已经越来越稀少,初学者一上手就能占据、圈定的地盘,十有八九难以支撑长期、持续的耕耘,本以为有了阵地,其实始终在打游击。从这个意义上讲,收缩得越早,可能越不利于一个学人的长远发展,缺乏系统、广泛的阅读基础,少了通体的关照,研究的“碎片化”也就在所难免了。这里所反对或者说反抗的“碎片化”,当然不是让大家都去关注所谓宏大叙事;我们研究的资料常常是断章残篇,问题的切口常常是很小的点,称之“碎片”也无妨,但关键在于能否透过这些吉光片羽,折射出全新的历史图景和复杂多元的历史脉络。由此看来,“入于汉学”和“出于宋学”并不是简单的先后关系,而是要一以贯之;以小见大,也不是小的东西做多了自然就变大了,考证可以作为训练手段,但方法和眼光是要在读书、治学时始终放开怀抱,涵泳其间,在写作时才有希望逐渐跳出个案,进行公共性的学术思考和学术表达。以今天的史学论坛为例,如何在这样一个专业领域千差万别的平台上展开切实的交流?如何让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不至于完全沦为表演、社交的舞台?执着于自己的研究对象显然是不够的,我想,尝试从个案中提炼更具普遍意义的问题、检讨更具共通性的方法,尽力寻求与本领域之外学人对话的可能,或许是提升文章层次,保证会议质量的应然路径。
说到史学论坛,我还特意去梳理了一下它本身的历史,所用到的史源就是北大历史系网站上留下的各种通知,这些平时看来稀松不打紧的东西,时过境迁之后再去追索,居然具有了权威档案的性质。从蒐讨结果看,这个论坛始创于2003年12月,当时叫作本系的“研究生学术年会”,通知上还说“要求全体研究生参加讨论会”;2006年第三届改称“研究生学术论坛”;2007年第四届开始不局限于本系本校,向首都地区高校历史学专业研究生开放;2009年第五届配合建系110周年纪念活动,第一次面向全国开放,并改在春季举行;2010年第六届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史学论坛”,名称、时间、开放范围就此全部确定,一直沿续至今。
爬梳历史,当然不是为了证明“自古以来”“天经地义”,而是着眼于批判性的反思。从上述源流脉络可以明显看出,北大史学论坛的主体架构实际上脱胎于一种类似征文比赛的形式,也就是大家写什么,论坛就收什么,从中选优。这样一种组织形式显得比较随意、比较粗放,其实是二十年前研究生学术交流刚刚起步时的探索——我们在反思历史时常常看到,一些源头性的东西很可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甚至规定了后来的发展路径。虽然在后续的开展过程中,论坛主办者逐渐希望有一些主题,但基本流于形式,最终仍然难以跳脱有啥收啥的操作模式。由于专业领域差异过大,公共性的问题与方法又提炼不足,真正的学术对话、与会者的相互激发其实并不一定多么显著。大家可能会说,现在国内的学术会议大都如此,基本就是social的场合,一个研究生论坛还要怎样?“北大是常为新的”,如果这话在今天还能引起些许回响,那么我们或许真的应该思考一下切实的改革方案。本次论坛召开前,系青年教师委员会曾与负责组织的同学有过一次相对深入的交流,从下一届论坛开始,或许可以考虑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会议模式,采用限定主题+自由组稿的混合形式,以问题或方法为导向设置panel,突破断代与国别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值得讨论的共通性议题;征稿启事尽早发布,给有意投稿者以专门的准备时间,截稿期限亦应大幅提前,预留充足的主题归并及稿件审阅时间等等。凡此种种,绝非吹求,因为在我看来,求新、求变是北大史学论坛应有的担当。
最后,祝论坛越办越好,继续引领全国史学研究生交流、讨论之风气!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