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帕米尔高原西侧的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地区最古老、最集中的绿洲灌溉农业区。这里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上,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历史上曾以出汗血良马而闻名遐迩。由于与中国相邻,这里也是与古代中国文化交流最为频繁、深远的地区之一。
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大宛国就位于今天的费尔干纳盆地。费尔干纳盆地东南部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州马哈马特的明铁佩遗址,距今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正处于西汉张骞通西域的时期,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活化石”。自2012年起,中乌双方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八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获取了一大批重要的考古资料,逐渐揭开了这座古城的“神秘面纱”,并证明了明铁佩很有可能与大宛国国都有关系。
在安集延州穿过一片田园风光的居民生活区,眼前突然被残垣断壁的古城遗址所吸引。这里就是明铁佩遗址的内城西城门。“明铁佩”在乌兹别克语中是“土台众多”的意思,城址内尚保存有两处大型的台基,遗址可能也因此而得名。上世纪,苏联考古学家先后对该遗址的西墙、城内的两处大型夯土台基分别进行了考古发掘,认为古城遗址在四面城墙上各设有一座城门,而城内则是以“十”字形道路连通四座城门,城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专家们推测明铁佩古城遗址很可能就是中国文献中记载的大宛国国都。
2016年,在明铁佩古城西城门的入口处竖立了一座纪念碑,以纪念中乌两国考古学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特有的“洛阳铲”勘探技术和精确测量技术、计算机成图与数据分析软件的有机结合,成为了“重写”这座古城的关键。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所主任马特巴巴耶夫说,独立后的乌兹别克斯坦也曾经尝试对该遗址做过相关发掘,但受制于考古理念与技术等方面原因,迟迟没有取得重大的进展。通过中国特有的“洛阳铲”和科技手段的结合,考古队在褐色泥土下首次发现地面上看不到的一些遗迹,并将遗址发掘范围扩大,甚至在内城外也发现了外城。
乌兹别克斯坦有一句谚语:“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胜过于战胜一个国家。”中国考古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先进的技术手段赢得了乌兹别克斯坦社会各界的赞誉。